2024年1月2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丽莎闻道》整理国企改革十大重点。

一、2023年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数据

 

2023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86.6万亿,同比增长6.4%。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实现高质量的稳步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

2023年,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8.4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10.1%,全年保持了逐月稳步上升态势;截至2023年底,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64.8%,有效管控在65%左右,实现了总体稳定。2023年还加大了对亏损企业的治理,加强了“两金”处置,这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效果,为企业提质增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央企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

2023年全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明显增加,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一万亿元。投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强,围绕高质量稳增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企业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总额超过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5万亿元,其中主业投资占比超过9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超过30%,新动能加快塑造。

2023年末,央企境内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3.5万亿元。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383家央企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53万亿元、1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8.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达7.53%。383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54家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了四成。2023年前三个季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入科研资金达到2885亿元,户均7.8亿元。2023年,中央企业有12户央企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32户得到了大股东的增持。2022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

二、鼓励中央企业在五个方面着力提升价值

 

五个方面的价值,目的就是要引导企业坚决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地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一是在增加值方面。就是通过提升增加值,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努力实现股东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国家有税收的发展,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是功能价值方面。通过提升功能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改善民生中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三是着力提升经济增加值。通过提升经济增加值,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遏制盲目投资冲动,减少低效无效资本的占用,形成更多有利润的收入、有经营现金流的利润。

四是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收入和增加值的占比。通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鼓励企业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切实发挥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

五是引导央企注重品牌价值。通过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企业练好内功、外塑形象,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引领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三、聚焦中央企业“五个着力”抓好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全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就部署开展提质增效稳增长专项行动,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同时,着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回报。加强精益化管理,以中央企业经营质效的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二是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鼓励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组织、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积极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活力、强动力。

四是着力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做好民生服务和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粮食和战略能源资源的保供稳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是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为统领,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关键,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点,更加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更加突出规范化制度化,更加突出职能作用的发挥,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切实把党的建设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全局性工作来抓,取得了积极的工作进展。

一是明确了发展新方向。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启动实施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了发展重心和方向,细化了任务目标和路径。二是有效激发了企业新动能。在资源投入、主业培育、人才支撑等方面制定了一揽子政策,给予企业“顶格”“管用”“解渴”的支持。优化主责主业管理,建立完善主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新增长点,培育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企业抓紧完善适应新产业新赛道布局的体制机制,落地配套政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大胆试错的氛围正在形成,活力效率不断激发。三是在布局上取得了新突破。中央企业去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下一步,将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支持政策,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央企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两个行动”为抓手,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在央企布局结构上实现战略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新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形成标志性产品;系统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创新中央企业、地方及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合作模式,强化跨企业、跨领域协同,共建高效协同、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战新产业基金落地见效,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挥国资央企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

五、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取得了四个方面积极成效。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在数据信息等领域持续优化资源布局,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国家队”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整合邮轮运营资源组建平台公司,加强专业运营能力体系建设,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安全顺利商业首航。推动中国三峡集团所属中水电公司划转至中交集团、国家电网所属国能生物划转至国家电投、中国华能与13家央企的22个新能源项目开展运维服务试点,有力促进相关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是着力培育新动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发展。指导中央企业聚焦横向合并、纵向联合、创新攻坚及内部协同,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后两次举办集中签约仪式,涉及25组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涵盖生态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四是集聚创新资源力量,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完成中国电科重组华录集团,集聚电子信息领域优势资源,提升关键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智能制造、数据存储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势。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关要求,围绕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推动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提升重组整合整体成效。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局出发,结合“十四五”规划落实,统筹谋划好重组整合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节奏地调整优化布局结构。

二是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为战略性重组、新央企组建的着力点,持续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充分发挥国资央企“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三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整合。发挥中央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深化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加快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六、考核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

 

2023年,围绕高质量发展,围绕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推动央企进一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确立了“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

所谓“一利”,就是突出对利润指标的考核,充分体现企业对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五率”,即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要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要进一步提升。

2024年继续坚持“一利五率”目标体系,明确“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

即中央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有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七、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积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强烈紧迫感和强有力举措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是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组织中央企业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完成能源、工程、医药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创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创建。

二是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和建设,组织实施“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计划,央企研发投入连续两年过万亿,中央企业29名个人、20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一批央企院士专家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

三是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快产出。高温气冷堆实现商业化,神舟十六号、十七号成功发射,C919商业首航,6G网络架构创造长距离传输世界纪录,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批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取得重要突破,中央企业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024年,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推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依托国有企业应用场景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加强原创引领,健全产业创新体系。鼓励中央企业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成果。带动中央企业稳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提高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推动中央企业持续开展战略研判、技术预见和对标分析,强化前沿领域技术布局,加快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努力依靠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营造创新生态,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指导中央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各类科技政策,从赋权松绑减负、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八、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提质增效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央企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工作:

一是更多地给资本市场输送很好的标的,强化资本市场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A股上市了21家公司,其中14家是科创板,有硬科技实力的公司。同时,积极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专业化重组,把一些优质资产持续注入到上市公司里去。初步统计,这两年注入资产超过3000亿元规模。

二是着力打通科技、产业和金融循环。通过上市公司这个平台,融入相关的资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产业-金融”链条打通,通过资本市场更好地反映出来。初步统计,2023年前三个季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入科研资金达到2885亿元,户均7.8亿元。

三是高标准做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央企上市公司牢牢把握“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要求,在沪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质量评估中,大概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都评为A级,也就是说信息披露质量非常高。同时,积极扩大ESG报告覆盖范围,到去年已经实现了80%的覆盖率。按照工作安排,下一步2023年度报告披露要做到全覆盖。

四是不断增强价值实现和市场认同。加强常态化、多层次的投资者沟通交流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了业绩说明会全覆盖,董事长、总经理都出席了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2023年,12户央企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32户得到了大股东的增持。2022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

总体上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持续聚焦主业,整体规模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中向好,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经营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383家央企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53万亿元、1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18.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达7.53%。

383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54家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了四成。2023年末,央企境内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3.5万亿元。我们理解,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下一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一是继续构建定位清晰、梯次发展的上市格局。推动企业按照“做强做优一批、调整盘活一批、培育储备一批”总体思路,稳步做精增量,把优质的不断向资本市场输送,同时积极做优存量,让上市公司在所处行业深耕细作,成为优强的上市公司,成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我们对一些企业非主业、非优势的上市平台,下定决心、主动施策,坚决调整盘活。

二是持续发力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将跟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合力推动央企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妥善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推动上市公司做资本市场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的表率。

三是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前期,已经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九、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

 

2023年9月,国资委会同工信部共同发起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通过搭建合作交流、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中央企业与产业链企业深化合作,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着力构建产业链协同合作新机制。通过合资建设、增资扩股、投资并购等方式,加强同产业链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供需对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等机制,提升产业链协作效率。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构建开放共享、相融共生、互利共赢的新生态。

着力筑牢产业链安全发展的新基础。加强同产业链企业的创新合作,共同开展强基补短工程、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着力解决产业体系“缺基少核”问题。主动开放中央企业应用场景,以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为重点,推动更多产业链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采购名录,为新产品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围绕机床、移动信息、轨道交通、低碳冶金等领域,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举办了13场共链行动,累计发布供需清单1000余项,签订合同超过5000余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

国家电网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为新能源规划、并网、交易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入驻企业达到1.7万家,累计为1.2万余个项目提供了接网服务。国家电投以“契约化合作”模式稳步推进“国和一号”产业链建设,截至2023年底,已实现整机100%国产化替代能力。中国中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累计带动690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基本建成了株洲、青岛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新车销售市场占比超过30%。中国移动全面升级“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与链上核心企业一道落地合作项目超过550个,通过供应链金融累计服务规模超1500亿元。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共链行动”走深走实,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将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把共链行动作为推动产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专题活动,发布更多供需清单,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共链行动。

将进一步创新共链形式。在部分规模大、覆盖广的产业,组织多家企业联合举办高水平共链行动,在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加强以产业集群共建为主题的共链合作。

将进一步打造合作成果。在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形成一批效果好、能够复制推广的合作模式,打造一批质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示范项目,更好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我们改革任务来看,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这方面主要是巩固前一轮三年改革行动所取得的成果,重点解决“从有形到有神”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央企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来运营。二是功能性改革任务。主要是聚焦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

党中央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方案去年已经正式印发。国务院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也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把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着力抓好行动落实和组织保障,推动新一轮改革高起点、高质量开好局起好步。目前,各地和各中央企业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改革行动实施方案,相关工作正在按计划扎实推进,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在优化布局方面,去年以来,中央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成立了一批新的企业,29家企业集中签约了生态环保、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专业化整合项目。

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外部董事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得到了强化。世界一流“双示范”“科改行动”“双百行动”扩围深化,一些标杆企业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完善监管方面,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对科研设计、重型装备制造、粮食储备等企业,还制定了专门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对于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力度大的支持政策,努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2024年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资国企将统筹安排进度、抓好推进落实,在重点难点任务方面务求取得突破。重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工作中,将继续实施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加大新产业新赛道布局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将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一方面,加快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事项清单”,推进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将持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构建精准高效、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

三是将围绕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出资人监管权责事项,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更好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优势。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考核,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一致性。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好国有资产安全,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内容来源:《丽莎闻道》